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,荒漠、戈壁、高山等复杂地貌占其总面积的90%以上,多是无人区。近年来,随着户外探险热潮的兴起,非法穿越无人区的事件频发,导致人员伤亡和生态破坏。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,7名游客接连被困青海荒漠的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,然而此类事故并非孤例。
一名首次尝试青新边界路线的自驾游客,因对荒漠地形缺乏认知,依赖手机离线地图误判路线,驶入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麓无人区。车辆陷入沙地后,GPS信号中断,无法定位求救坐标。
戈壁昼夜温差极大,白天可能温度最高能达到30度左右。在夜间,温度骤降至-5℃,风力能达7级,此时的能见度不足10米; 新疆若羌县与青海茫崖市两地警方需跨省协作,调用卫星电话定位被困者位置; 救援车辆在碎石路段爆胎两次,延误近3小时。
6名来自深圳的骑行者计划挑战“火星一号公路”,因未核实路线更新信息,误入已废弃的茶冷公路。该路段因风沙侵蚀,路标完全消失,车队偏离主路后迷失方向。被困者仅携带3瓶饮用水和少量能量棒,失联期间靠捡拾废弃矿泉水瓶收集雨水维生。救援人员发现时,多人已出现脱水症状。警方调查显示,组织者未办理合法穿越手续,且未配备卫星通讯设备,仅依赖普通对讲机沟通。
2023年8月,两名北京游客驾驶改装越野车擅自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,声称拍摄野生动物。车辆因燃油耗尽抛锚,两人试图徒步求援,但因高原反应昏迷。
搜救队通过无人机热成像技术定位,历时52小时找到被困者,一人因肺水肿抢救无效死亡; 车辆遗留的垃圾(包括塑料瓶、电池)对保护区环境造成持续性污染。
2024年4月,一支由12人组成的商业探险队穿越罗布泊时,领队为缩短行程擅自偏离备案路线,遭遇沙尘暴后全员失联。
新疆巴州警方联合军方出动直升机,但因沙尘暴持续48小时,救援延迟; 最终在距离原定路线人因严重脱水入院。
4名大学生通过社交平台组队徒步穿越柴达木盆地,未携带专业导航设备,仅凭手机地图标注的“捷径”行进,陷入盐碱沼泽区。
沼泽地质松软,救援车辆无法靠近,最终采用骆驼队运输物资; 被困者手机电量耗尽前发送的最后坐标偏差达8公里。 事件曝光后,多家地图平台被要求下架未经验证的“徒步路线”,并标注荒漠区域风险提示。
社交平台上“网红打卡攻略”夸大路线安全性,例如将阿尔金山描述为“自驾天堂”,却避谈核心区禁入政策; 部分游客迷信“轻量化探险”,仅携带基础装备,低估荒漠环境的极端性。
非法俱乐部以“AA制”名义组织穿越活动,规避旅行社资质审查; 部分机构使用报废车辆、雇佣无证向导,埋下安全隐患。
非法穿越导致保护区植被碾压、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(如藏羚羊产崽区扰); 救援行动本身可能引入外来物种(如救援车辆携带的草籽)。
无人区可不好玩!荒漠探险的本质是对自然的敬畏而非征服。每一起被困事件的背后,不仅是个人生命的冒险,更是对脆弱生态系统的威胁。唯有将“合法穿越、科学准备、责任共担”的理念融入户外文化,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。